发布日期:2025-07-28 19:00 点击次数:158
一边是公积金“边角料”大甩卖,一边是房价“躺平”装死!
地方救市的工具箱叮当作响,倒出来的全是“螺丝刀”和“橡皮筋”,就指望着这点东西能修好市场这台抛锚的巨型卡车?这事儿听着就透着一股子“魔幻现实主义”的味道。
最近几天,楼市又被几则公积金新闻刷屏了:北京公积金中心发话,买二手房贷款评估变简单了,原来那种房子还欠着银行贷款就得先解押再评估的麻烦事儿,现在直接给简化掉;深圳那边更激进,直接琢磨着让大伙儿可以用自己公积金账户里的钱来付首付!广东的深圳、珠海、汕头、江门、潮州、揭阳这六个兄弟城市干脆把公积金“账本”互通了,在任何一个地方交公积金,跑去另外五个城市买房也能用。
这一套“组合拳”,打得挺热闹,政策制定者们估计是憋着劲儿想打通最后一公里——让那些手里攥着点公积金余额、还在犹豫要不要“上车”的刚需人群赶紧掏钱。
逻辑上确实说得通。细水长流嘛,聚沙成塔。瞄一眼新闻,光5月份这一个来月,全国就有不下20个城市在公积金政策上做文章,扭扭捏捏地松绑。这还没算上从年头到现在,超过50个城市撒出去的购房补贴“毛毛雨”。地方政府的政策“工具箱”翻箱倒柜,现在掏出来的这些,怎么看都像是压箱底多年、锈迹斑斑的“小玩意儿”了——政策红利快被榨干了,挤出来的汁水带着点酸涩的“边角料”味儿。怪不得网上有人调侃:“开发商们像是搞了个大促,海报做得震天响,折扣券满场飞,可低头看看价签上的数字,心还是凉半截。”
那么,这满场飞的“边角料”折扣券,真能把这锅早就凉透了的“饭”重新炒得热气腾腾吗?冰凉的数据扇过来一个响亮的耳光。
看看国家统计局最新“成绩单”,触目惊心啊(时间戳锁定在官方已发布的1-4月数据):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这块,增速已经是同比下滑超10%,跌到了2016年以来同期最低谷;新开工更是惨不忍睹,住宅新开工面积同比暴降22.3%,创下了2003年以来的历史同期最低纪录!
钱?老百姓的钱袋子比保险柜捂得还严实!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房贷,4月份,居民中长期贷款净减少了1231亿!这可不是增长缓慢,这是实实在在的倒退!
更让人心头堵得慌的是房子本身——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这个库存大口袋,4月底已经膨胀到创纪录的7.8亿平方米!历史新高!
新房这边呢?部分重点城市靠着“好房子”这个概念硬撑着,表面看价格是没崩。但这“好房子”撑起来的市场,是真繁荣,还是用力过猛撑出来的“幻象”?
“好房子”意味着啥?往往意味着核心地段、开发商旗舰盘、配套堆满格。资源拼命往这儿倾斜的结果,是维持了地价,方便了卖地,但代价呢?代价是整个市场的温度被“好房子”一个点的高温给“平均”了,掩盖了其他广大区域的深寒。
别被表面的光鲜唬住。想摸清当下楼市的真实“体温”,最准的“体温计”得插进二手房市场这根“腋窝”。现实比想象残酷得多。中指研究院发布的5月份百城房价数据不会说谎——整整一百个城市,无!一!例!外!二手房价格环比全部下跌!是100%的城市都在降!成交量倒是没完全趴窝,有些城市还在往上蠕动。但这“蠕动”是怎么来的?是广大房东们挥泪甩卖、自降身价“内卷”的结果!
深圳龙岗区一位从业快十年的资深中介老刘就叹气:“‘诚心卖’三个字现在不值钱了。想快点出手?行,不仅要挂出小区最低价,你还得保证比小区里上一套刚成交的、装修户型都更差那套再低一截!还得主动提出‘包税费’。买家一个个精得跟猴儿似的,都觉着后面还能再降,砍价的气势比债主还凶。”这种气氛,活脱脱就是一场缓慢蔓延、寒气逼人的价格“踩踏事故”。
所以,看到铺天盖地的公积金“松绑”新闻刷屏,我的第一感觉不是欣喜,反而泛起一丝忧虑和荒诞感。地方工具箱里叮当响的,就剩这点“螺丝刀”、“橡皮筋”、“磨秃了的砂纸”了,就想指望它们修好市场这台发动机彻底熄火的巨型卡车、逆转几十万上百万房东日日夜夜积累下来的悲观预期?这期望值是不是定得有点过高了?是不是对“边角料”的能量产生了“迷之自信”?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,在预期彻底拐头向下、信心跌入冰窟的寒冬里,这些零敲碎打的政策,就像朝着结冰的湖面扔小石头,连点像样的涟漪都难指望。
问题的根子埋在冻土层下,远非几个“边角料”政策就能融化的。(比喻过渡到深层分析)
第一道“冰川”叫“预期反转难如登天”。资产价格这玩意儿,天生“买涨不买跌”的德性。当价格不断下探的趋势形成,买家的本能是啥?“等等!还能更便宜!”降价非但不能刺激接盘,反而会强化“再等等”的决心。这就形成了踩踏的负循环,越降价,越没人买。政策的小风小雨在这么强大的惯性面前,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。
第二道“拦路虎”是购买力和信心的双重透支与枯竭。前些年的房价狂飙,早已把无数家庭的杠杆(负债率)逼到了天花板边缘。疫情之后,饭碗稳不稳?收入涨不涨?对未来的预期普遍转弱。这个节骨眼上,“掏空六个钱包”这种极限操作,更像是一场持久力不足、后劲虚弱的“孤注一掷”。即使政策给点“优惠”,很多人也得盘算着那点钱是留着看病应急还是交房贷。
最硬核的结构性梗阻则是 “新房与二手房的左右手互搏”与“天量库存堰塞湖”。(核心观点加粗,精准概括)一方面,“好房子”拼命上新、新地块继续拍,不断向市场注入新供应;另一方面,二手房挂牌量像雪崩一样激增,形成了难以忽视的库存“堰塞湖”。新房子和旧房子,优质盘和普通盘,在有限的购买力面前,不得不展开一场刺刀见红的“贴身肉搏”。你猜结果?大多数情况下,是“好房子”以品牌、设计、配套的优势(外加土拍的刚需)暂时“背刺”了二手房东。可这种内部消耗,让整个市场的恢复蒙上了巨大的阴影。
因此,所谓“第三波救市重拳出击”的说法,前半句(政策出来)没错,但后半句可能需要修正——这波公积金“松绑”和“毛毛雨”补贴,不像正菜,更像是主菜早就撤下,晚宴尾声勉强端上来凑数的“甜点果盘”。数据摆在那儿,疲软肉眼可见,而且这种下行压力大概率还会持续传导。政策之手绝不会就此收手。更狠的招、或者说更无奈的“大招”,应该正在某个决策会议室的烟雾缭绕里酝酿着。
所以,现在着急入市的朋友,特别是盯着二手房的买家们,你们慌什么?市场天平的指针,正颤巍巍、但坚定地向你们这一边转动啊!政策牌还没出完,价格踩踏没见底,急吼吼冲进去干嘛?让这出价格挤泡沫的“悬疑剧”再飞一会儿不行吗?至于新房?在“好房子”战略和地方政府土拍财政的刚性逻辑下,它对二手房市场形成的局部“虹吸效应”(或者说“精准打击”)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。但是,试图用“核心区豪宅盘”的火热来暖热整个被冻僵的市场,就跟指望点燃一根火柴来解冻一片冰原一样天真可笑。
最后这个扣问,值得我们所有人,包括政策的制定者、持币观望者、焦灼的房东和每一位市场参与者,都静下心来想一想:当所有的常规“子弹”——限购、限贷、利率、税费、补贴、公积金……都一轮又一轮打光之后,市场复苏的根本动力到底在哪里?
是重走“涨价去库存”的老路?
还是必须经历一场彻底的结构性调整,让真实的居住需求、合理的价格体系和良性的市场循环从泡沫废墟中涅槃重生?
或是在这两极之间,摸索出一条前所未有、需要极大魄力和智慧的新路?
现实远比想象骨感。我认识一位做小生意的张老板,前几年赶上风口赚了些钱,心思活络想搞点投资。他老家在二线城市下面的地级市,看中了当地新区描绘的美好蓝图,咬牙在规划中的新CBD边缘,斥资近千万买了整整一层写字楼。结果呢?蓝图兑现得太慢,招商稀稀拉拉,现在租金水平只有他当初预计的一半多点,空置率常年维持在4成以上。每个月面对十几万的银行贷款账单,压力山大。
最近一次见面聊起来,他说现在根本不敢指望楼市反转套现离场,那太遥远了。他开始认真研究当地政策,打听有没有扶持“产业升级”或者“灵活办公”的窗口,盘算着能不能把这层楼进行合规改造,也许分割成单元,或者引入共享办公运营商,打造成面向小微创业者的“共享直播基地”、“微型创客空间”,甚至利用层高优势做些有特色的Loft空间,好歹把空置率降下来,实现点“以租养贷”。这何尝不是冰冷市场压力下,个体努力寻找活路、尝试“自我造血”的生动缩影?
张老板这种“盘活存量、寻找出路”的需求,或许比那些隔靴搔痒的“边角料”政策更能预示市场未来的真实脉动方向。
上一篇:好评不断, 男女主颜值演技在线, 热度却没爆, 这是为啥?
下一篇:没有了
Powered by 手机登陆官网登录入口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